close

南港茶山徵文比賽 佳作~~巧遇欽明茶園

  • 發布機關:臺北市南港區公所
  • 發布日期:2010-03-05

  對許多人來說,南港只是台鐵北迴線中間一個不算小的驛站,若硬要說說對南港的印象,大概就是三個字──工業區;或那裡似乎盛產著輪胎,直到某天,一位朋友告訴我:他在南港山區種菜,並粗略描述了附近的景色,這才讓我對南港稍稍改觀。

  原來,南港不只是一個規規矩矩的藍領工人,它還有閒雲野鶴悠閒的一面。

  一直以來都有個疑問,南港明明就是個離海有點遠的城市,怎會跟「港」扯上關係?原來,乾隆初年,有一位泉州來的詹姓武官,曾在現今南港的基隆河畔駐紮,那裡有港可以停船,因為和汐止北方北港相對,便將此港取名「南港」,這便是南港地名的由來。

  經過朋友的介紹,讓一向喜歡遊山玩水的我,對南港產生了莫大的興趣,五月最後的星期一,剛好有個空檔,便和另一友人騎車上山拜訪南港。

  我們從新莊出發,走信義路接忠孝東路再轉進舊莊街,率性的我,事前並未做太多功課,只知道南港舊莊山區似乎隱藏了二十來戶茶農,還有一間「茶葉製造示範場」,因此,當我進入山區之後,只能盲目往上騎,希望可以找到「茶葉製造示範場」。

  通過中研院之後,道路蜿蜒向上爬升,同時,一條溪,彷彿山路的影子般陪著我們,時光開始倒退,繁榮炫麗的城市風華被阻隔在中研院之外,其後的世界是恬靜單純的山居歲月。

  種菜的人好多,旱季空出來的溪道,被各種瓜果蔬菜佔滿,有茄子、敏豆、胡瓜、小黃瓜、覓菜、地瓜葉……等,都是愛好陽光的夏季蔬菜,令人忍不住駐足觀賞,順便看看菜田旁的溪流,是否有水族悠游,事實證明:這是一條活的溪,裡面的溪哥數量不少,還有好事者放生斑斕錦鯉,突忽現身頗讓人錯愕與驚艷。

  再往上,路旁標示著各家茶莊資訊,這個茶區,不知是星期一還是其他原因,竟然人煙稀少,頗有世外桃源的氣氛,讓一向以人潮為指標的我,不知該光臨那家茶莊,乾脆繼續前進,以「茶葉製造示範場」為目的地,但進入舊莊街二段後,道路坡度明顯變陡,十一年的豪邁機車開始膽怯,當下決定找個可以停車的地方讓機車小憩一番!

  未完成的,就讓雙腳來完成吧!

  我將機車停在舊莊街二段318之2號民宅前的小空地,開始人力登山,轉過一個彎,和一間標榜桂花餐的餐廳撞個正著,本想進去參觀,卻看不到半個人,倒是對面民宅有一對老人在活動,我的眼光隨著他們優閒的步伐四處游移,忽然間發現一個水窖,立刻走過去瞧個仔細。還不到正午的陽光,斜斜從一側伸出觸角,賴在水窖裡泡水,讓水窖的一半顯得蒼白,好乾淨的水呀!裡面住了幾尾溪哥,數量不多,大約是一個小家庭,剛好民宅裡的白髮阿公正在旁邊幹活,我便問那阿公:「你們都喝這個山泉水嗎?」阿公點點頭。

  據說以前的古井,裡面都會放一條「鯉魚」,當井水被汙染或下毒時可以發出警訊,鯉魚的生命力極強,以前是病人和產婦的滋補聖品,除非水質很糟,要不然鯉魚都可以活下去,但是溪哥就不同了,牠們對於水質的要求頗高,也就是說,眼前這戶民宅喝的水,可謂經過溪哥高品質的監控,比自來水的標準要高許多。

  參觀完人家的水庫之後,轉身繼續上路,才走幾步,便碰上一位只有在偏僻鄉下才能見到的人,他赤著雙腳,背上扛著一大包沉甸甸的麻袋,宛如從電影──魯冰花中走出來,好奇心要我問他那是什麼?他回答我:「桂竹筍」。這種盛產於春夏的筍,是筍中的林志玲,身材又高又瘦,始終披著一件帶斑如豹紋的褐色外衣,去殼燙過再和肥豬肉一起燉,真是人間美味!

  

1.bmp

  那男人說:這筍是天生自然不用照顧,都是野生的,只要產季時下點雨便可採收,不像綠竹筍需要覆土、施肥、維持固定數目的母竹、仔竹……等繁雜功夫,果然靠山吃山。我就這麼和他攀談起來,他居然老實到不知把背上沉重的桂竹筍先放下來,直到我央求他打開讓我看,他才將筍放到地上,我問他怎麼不騎車去載,他說反正不遠,筍子也不多,我隨手一提,立刻意識到自己不適合吃農家的飯,這二、三十台斤的桂竹筍,光背就很辛苦,更遑論採收,那男人還說,以前常常扛著上百台斤的筍,這一些算不了什麼。

  曾和朋友去採過桂竹筍,略略領教過採收的辛苦。這筍因是野生,所以總是隨意生長,筍叢中沒有路,必須靠自己鑽,得時常低頭、彎腰,卑微面對大地之母。這一鑽,什麼蚊子、蛇類、虎頭蜂都可能被驚醒,進而攻擊,再怎麼順利的人,也少不了一堆蚊吻,但這筍是如此多產、美味,引無數山農饕客競相折腰,許多山農、原住民藉此產物貼補家用,但去殼煮好的桂竹鮮筍價錢,往往不到帶殼綠竹筍的一半,可是採摘的辛苦,連我這個綠竹筍農家的子弟都大感吃不消!那男人採桂竹筍卻一派輕鬆,果然有練過。

  聊了一會兒,那男人說在馬路上說話不方便,日頭又那麼大,不如到他家坐坐,於是,我便跟那男人往回走,轉到他家時,兩件事讓我覺得意外!第一,我居然將機車停在他家門口。第二,沒想到這男人居然是個茶農,而且還是製茶的高手。大大小小的匾額、獎牌少說上百面,掛滿了他家的牆壁,自成一片風景,煞時讓我覺得有眼無珠。

  坐定後,男人的老婆送上自家的涼茶,以及名片,這才知道他叫「余欽明」,是「欽明茶園」的主人。

  「余欽明」先生,年紀五十多,一身精壯的肌肉看起來卻只有二十多歲,這是務農者的好處。余欽明的祖先到舊莊定居已經十幾代了!先輩們都是種茶為業,傳到他這一代時,曾移居山下,後來因為新住處被政府徵收開路,於是又移回山上。根據資料,舊莊種茶始於清光緒11 年(1885 年),至今已百餘年,當時福建安溪人王水錦、魏靜時來台,到南港區大坑一帶,發現該地氣溫、雨量、土質等相當適合茶樹的生長,於是引進茶樹在該處種植,讓南港成為臺灣包種茶的發源地。  

2.bmp

 

據余欽明說,南港舊莊的茶農,很多都是數百年前,祖先自己帶茶苗來此種植,至於福建安溪人王水錦、魏靜時,則是將南港包種茶推上巔峰。

 

  

3.bmp

  南港種茶最興盛時,約有百來公頃的茶田,當時包種茶外銷,一定打出「南港」的標誌,如今種植面積縮減為一半,仍有二、三十戶的茶農,堅持讓舊莊山頭飄散茶香。

  然而,這飄散茶香的所謂「包種茶」,究竟是何種茶呢?包種茶是一種「輕」發酵茶,以青心烏龍的葉片製成,品質好的包種茶,甚至會散發出淡淡的桂花或玉蘭的香味。其實舊莊除了春、冬的包種茶之外,也生產「東方美人茶」。

  東方美人茶又稱「碰風茶」,相傳由峨嵋、北埔一帶客家人,將夏天遭小綠茶蟬蟲害而無人採收的茶,摘其嫩葉,經烘焙呈現出一種白色似毛的外表,聞起來有淡淡的果香,本來只是自己飲用,有人卻將這茶拿去出售,茶商飲後讚不絕口,並用很高的價錢買下,消息傳回家鄉,村民不相信遭蟲害的茶可以賣得高價,直覺「碰風」(吹牛),後人便稱這種茶為「碰風茶」,這茶還有一個名字叫「白毫烏龍」,至於東方美人之名,則來自英國女皇的讚美。

  由於東方美人茶必須經過小綠茶蟬將芽心吸成捲曲狀再採收,因此,這種茶是無農藥的。

  一般來說,國曆四月摘春茶,一個多月後的端午就是東方美人的產季,這幾個月可說是茶農最忙碌的時候,採茶需要大量人手,通常,採一斤生茶的工資大約是50元。余欽明說,民國六十五年之前,一些輔助機器尚未誕生,那時純靠手工製茶,一個茶季往往三個星期無法好好睡覺,從採茶、日光萎凋、室內萎凋、殺菁、揉捻、乾燥、精製等步驟,每一道步驟都影響茶的品質,所以不能打瞌睡,也不能分心做別的事,這是一個和時間對抗的工作,需具備耐心和純熟的經驗,才能做出好茶。

  不過民國六十五年之後,儘管有機器輔助製茶,但一個茶季還是得兩星期無法好好睡覺。稍微了解製茶的過程之後,忽然對一杯茶產生敬意。

  余欽明家族已在舊莊定居十幾代左右,遠遠超出舊莊的種茶史,因此,余欽明的家族史,不但是舊莊活生生的茶葉史,也是南港歷史的縮影。

  不過提到包種茶,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大都是──文山,為何南港為包種茶之原鄉,卻讓文山搶走包種茶的光環?原因出在日治末期「棄茶種稻」的政策,且因為在南港發現煤礦,而在產業上轉了彎,當時舊莊正是煤礦的產區,於是,讓大家的焦點從茶葉移到煤礦!不過,南港茶葉規模的縮減,並不代表品質的改變,多年來,舊莊仍保有這項傳統產業,時間似乎在此放緩了腳步。

  至今,南港舊莊里的包種茶,聞起來依然是百年前的香味。

  其實舊莊除了茶葉之外,還有多項農產品,像桂花,它以前是製茶的副產品,現今則被舊莊人開發成各式菜餚。還有蜂蜜、茶油、桂竹筍……等,不過都沒有茶葉那麼大宗。

  說到蜂蜜,余欽明大嘆不如往昔!不知是電磁波、氣候變遷、還是農藥汙染,近年來蜂蜜產量大減,如今只有過去的一成左右,大約剩十幾斤,余欽明拿出家中最後一瓶蜂蜜給我看,真正的蜂蜜密度高,同樣容量卻比水要沉重許多,有點濁,隱約可以看到蜂窩形狀,聞起來帶著一點酒香和酸味,我想買欽明茶園的春蜜,但女主人卻不割愛,因為那是最後一瓶,而且得來不易。

  除了分辨蜂蜜之外,我還從余欽明身上得到一些關於茶油的知識。

  近年來,由於養身觀念抬頭,大家對食品的來源、功效都很關心,就拿油來說,超市的油品已自成一大專櫃,大豆、豬油已不夠看,玄米油、堅果油、葵花油、橄欖油……可謂「百油爭鳴」,但有一種油卻鮮少出現通路,那就是茶油,其實,一般所謂的茶油分為「苦茶油」和「茶籽油」。

  苦茶油來自苦茶樹的果實(較大),茶籽油則來自一般採茶的茶樹果實(較小),這是兩種不一樣的產品,為了更深入了解,我還特地到一家茶油行請教專家。

  淡水好香茶油行的老闆告訴我:一般市面上茶油的價錢,一瓶(600cc)從三百到一千多都有,差別在那裡?就是產地的不同,來自大陸、東南亞的原料,因當地採摘人工便宜,因此壓低價格,台灣採摘茶果,工資一天就要一千多,所以榨出來的茶油鐵定比較貴。至於市面上傳說:有不肖業者偷摻沙拉油到茶油裡,茶行老闆立刻拿出一根「牙線棒」,接著倒一些茶油在湯匙裡,將牙線棒泡在油裡再取出,會讓油在牙線棒上形成一層泡沫般的薄膜,老闆說:沙拉油沒有這種表面張力!

  趁著老闆做實驗時,我順便聞一下茶油,奇怪的是,這茶油的香味很淡,和我以前在朋友家聞到的那種茶油香味差很多,老闆說:香味來自榨油時的溫度,溫度越高,香味越濃,但溫度太高榨出來的油量會變少。那天運氣很好,剛好碰到老闆在榨油,我看老闆用130度左右的溫度在炒茶果,有時會略為上升或下降,其實大都是機器在操作,人們只要放原料,注意溫度就可以。剛榨出來的油很濁,活像黑糖水,也沒什麼香味,老闆說那油還要過濾,才會像成品一般清澈。

  和余欽明先生聊了那麼久,差點忘了還要參觀「茶葉製造示範場」,這才是此行的目的地,告別後又轉回原來的山路,也就是從這裡開始,我發現舊莊路的兩旁植滿了桂花樹,聽說舊莊種植桂花的歷史就和包種茶一樣久,因為桂花是製作香片花茶不可或缺的材料,余欽明先生家裡也做這種茶,只是沒想到路邊就有這麼多桂花樹,雖然尚未到桂花飄香的季節,但空氣中隱隱然有股不甚明顯的暗香,也許是心理作用,總之,在桂花樹的陪伴下,我終於抵達「茶葉製造示範場」,可惜的是,今天沒開,原來我遇到他們每週的公休日。

  也罷!沒有規劃的旅行就是如此,插曲往往成為主旋律,但我還是象徵性的逛了「茶葉製造示範場」一圈,透過透明玻璃內的製茶機器去想像假日的熱鬧,以及解說人員的講解,轉身之際,突然與一隻攀木蜥蜴不期而遇,在無人的巨大建築物一隅,我想給牠來張特寫,也許太逼近了,讓牠惶然失措間竄上朋友的褲子,就讓這隻可愛的蜥蜴,為我們的南港舊莊之旅畫下句點。文/徐正雄  

 

  • 點閱: 124
  • 更新日期: 2010-03-10 10:17:00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余文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